牠是駝螽科昆蟲,叫突灶螽,一般習慣以灶馬稱呼,由於看起來像蟋蟀,因此又稱灶馬蟋蟀。很難想像,根據了解牠可是灶王爺上天下凡的座騎哦,依據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《祭灶》詩開篇云:「古傳臘月二十四,灶神上天欲言事。」傳說中,灶神每年上天一次,稟報民間情況,在每年正月初四或初五則會返回各家各戶。要上天,他的「交通工具」就是灶馬。 灶馬屬直翅目昆蟲,發育為不完全變態(卵——若蟲——成蟲)。唐代《酉陽雜俎》中有描述:「灶馬,狀如促織,稍大,腳長,好穴於灶側。俗言,灶有馬,足食之兆也。」古人稱蟋蟀為「促織」,從以上記錄說明,至少在唐代時期人們已經知道灶馬並不是蟋蟀,只是「狀似」,那時的人們對灶馬的形態已有所認識,由於灶馬會取食灶台邊的食物碎屑,人們認為灶台有灶馬就是能吃飽飯的象徵。 灶馬,體長約38mm,體色紅褐色至黑褐色,體型寬大,體背隆突或駝背狀,故稱「駝螽」。體表堅實,前胸背板有2條不明顯的縱紋,無翅膀,它後腿長強壯,善於跳躍,同時後腿摩擦鳴叫。會發出「唧哩唧哩」的鳴唱,聲音十分悅耳。 灶馬的觸角也很長,這是因為它平常都在比較昏暗的地方活動,所以觸覺對它來說是很重要的感知外界的手段。灶馬的後背向上突起,這也是它學名中「突」字的由來。因為這個特徵,它也被稱為駝背蟋蟀。灶馬的英文名就是Spotted Camel Cricket,意思就是有斑點的駱駝蟋蟀。灶馬具有趨光性,特別是在夜晚的時候,它會跳到明亮燈光附近。隨著生活方式改變,灶台的式微,灶馬也漸漸淡出家居環境的視線。在金門如果想要看到灶馬,不妨到軍方留下來坑道內看看,潮濕陰暗是牠最喜愛的環境 對了,可記得有一句成語叫「蛛絲馬跡」,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。從字面上理解,蛛絲都知道是蜘蛛絲,而馬跡會容易被誤解為奔馬留下的痕跡,其實這裡的馬跡不是真正的馬,而是形似蟋蟀的灶馬。此源於灶馬這種昆蟲在廚房等地方以飯粒、菜屑等為食,會爬上灶台尋找食物,並且在灶台上的灶灰上面留下爬行痕跡,這就是「馬跡」由來!